“返乡人员需持7天内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返乡,返乡后实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聚集、不流动,每7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日前,《冬春季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对农村地区及返乡人员相关防疫工作进行部署。国家卫健委20日晚就重点问题答问:问为什么要对返乡人员加强疫情防控管理?答进入冬季以来,农村地区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聚集性疫情明显增加,严重影响当地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农村地区防控能力薄弱,疫情防控难度大,特别是春运期间返乡人员明显增多,人员流动增大,将会进一步加大疫情传播风险。为严格落实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对返乡人员加强疫情防控管理十分必要。核酸检测是目前尽早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有效手段,要求返乡人员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能够有效降低疫情传入农村的风险,保障大家度过一个健康、平安的春节。问工作方案所指返乡人员包括哪些人群?答工作方案所指返乡人员是指从外地返回农村地区的人员,主要包括:跨省份返乡人员;来自本省内中高风险区域所在地市的返乡人员(中高风险区域内部人员原则上不流动);本省内的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口岸直接接触进口货物从业人员、隔离场所工作人员、交通运输工具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问返乡前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如何获得?答返乡人员可在出发地或目的地的任意一家有核酸检测资质的医疗机构、疾控机构或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凭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包含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信息的健康通行码“绿码”返回农村地区。问谁负责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答返乡人员返乡前应告知当地村委会,返乡后由村委会查验其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或包含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信息的健康通行码“绿码”。问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乡从什么时候开始?答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乡从1月28日春运开始后实施,至3月8日春运结束后截止。问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乡后是否需要隔离?答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乡后不需要隔离,但需要进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做好体温、症状监测,非必要不外出、不聚集,必须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并在返乡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做一次核酸检测。返乡不满14天的,以实际返乡时间落实居家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要求。问各地如何落实该项政策?答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政策确定农村地区范围,制定本省的实施细则,做好相关配套服务。附《冬春季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全文:(上下滑动查看全文)近期,我国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明显增加,暴露出农村地区防控意识松懈、防控能力薄弱、防控难度大等问题,特别是春节期间农村地区返乡人员增多,聚集性活动频繁,将加大疫情传播的风险。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领导,指导农村地区科学精准做好冬春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根据《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等要求,结合近期农村聚集性疫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全省广大群众: 腊月已至,年味渐浓。春节是一个充满文化和情感的节日,也是人员迁徙规模最大的时段。走过了非同寻常的2020年,相信很多人都有返乡探亲的渴望。“乡心新岁切”,这是人之常情,我们感同身受。但是,今年春节特殊:国外疫情加速蔓延,国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出行无疑加大疫情传播风险。疫情防控,每一个人都事关大局。为了您和亲人朋友的平安健康,我们倡议全省广大群众就地过年。 第一,少出行不离辽。春节期间出行,人流量大,交通拥挤,一旦有散发病例,传播风险极大。希望广大群众尽量留在现工作地、居住地过年。辽宁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地方,辽沈大地有着丰富多彩的年俗,大家辛苦奋斗了一年,安心在这里过一个春节,也是一次特别难得的体验。现在的通讯方式很多,物流畅达便捷,人虽然“缺席”,但心意和情感不会“缺位”。希望广大群众减少出行;希望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干部职工,带头示范,履职尽责,非必要不离开辽宁,严禁前往中高风险地区。确需离开的,须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第二,少聚集不扎堆。春节期间,人员容易聚集。家庭聚会,走亲访友,极易为疫情传播提供机会和场合。特殊时期,交往“有距离”,安全才有保障。希望大家尽量减少聚集性活动,尽量不要前往人员密集和密闭场所。即便家庭私人聚会聚餐,也要控制人数和时长,提倡隔位就座,使用公筷公勺。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员,应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干部职工,不得组织、参与大型聚会聚餐。各单位要充分尊重职工意愿,结合疫情形势、工作需要,实行弹性休假制度,错峰安排春节假期休假,减少职工不必要的出行和聚集。 第三,多关爱不孤单。对于身处异乡的人们,春节是思念,是乡愁。“谁家玉笛暗飞声,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更加关爱留在辽宁过年的外地职工,一声问候,一次颔首,都是情意和祝福的表达。我们应该更加关爱那些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他们的父母、儿女可能因为疫情影响,不能回到家乡辽宁过年,单位的关心,社区的帮助,邻里的互助,能让他们多一点宽心、少一点牵挂。我们应该更加关爱各行各业坚守岗位的一线职工,他们没有时间享受“父母灯前、儿女膝下”的天伦之乐,没有机会体味吃饺子、放鞭炮的浓浓亲情。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充分肯定他们的奉献付出,增强职工的归属感、价值感、幸福感。 第四,多警惕不放松。病毒是敌人。但最大的敌人不是病毒,而是我们的麻痹大意。新春佳节,心情放松了,但疫情防控这根弦要始终紧绷;单位放假了,但做好个人防护的意识要始终“在线”。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每个人都是战士,每个地方都是前线。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提高卫生防护意识,养成勤洗手、常通风、戴口罩等良好习惯。外出随身携带口罩,乘坐电梯、公共交通工具和进入公共场所活动时全程佩戴口罩,主动亮码、接受体温监测,自觉配合防控要求。在人群聚集场所,一定要遵守公共秩序、避免拥挤,自觉与他人保持1米社交距离。 全省广大群众,请响应我们的倡议,留“辽”过年,共守安“宁”。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下,一定会打赢疫情防控战,迎来春色满人间。 祝大家新春吉祥、幸福安康! 辽宁省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指挥部 2021年1月18日
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表彰大会日前在北京召开,全国994位优秀农民工和100个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受到表彰。我省李岩等16位农民工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辽宁省委省政府信访局群众来访接待处、丹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两个集体荣获“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为农民工服务工作,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力度。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创新推行线上招聘、跨地区劳务协作,大力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服务活动,帮助农民工有序返岗复工,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同时,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推动在城镇落户、改善居住条件等方面,我省各相关部门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农民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就业民生保障有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好于预期。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5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77亿元,增长2.1%。一、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生猪生产持续较快恢复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6949万吨,比上年增长0.9%,增产565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4286万吨,增长0.9%;早稻产量2729万吨,增长3.9%;秋粮产量49934万吨,增长0.7%。分品种看,稻谷产量21186万吨,增长1.1%;小麦产量13425万吨,增长0.5%;玉米产量26067万吨,持平略减;大豆产量1960万吨,增长8.3%。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639万吨,比上年下降0.1%。其中,牛肉产量672万吨,增长0.8%;羊肉产量492万吨,增长1.0%;禽肉产量2361万吨,增长5.5%;禽蛋产量3468万吨,增长4.8%;牛奶产量3440万吨,增长7.5%;猪肉产量4113万吨,下降3.3%。2020年末,生猪存栏、能繁殖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分别增长31.0%、35.1%。二、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2%;股份制企业增长3.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4%;私营企业增长3.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0.5%,制造业增长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0%。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1%、6.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3、3.8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同比分别增长19.1%、17.3%、16.2%、12.7%。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比三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1.10%。2020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5%。四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0%,比三季度上升1.3个百分点。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7445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比1-10月份加快1.7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5%,连续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三、服务业逐步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与上年持平。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9%、7.0%,增速分别快于第三产业14.8、4.9个百分点。四季度,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比三季度加快3.4个百分点。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7%。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5%、9.9%,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11.9、8.3个百分点。12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8%,位于较高景气区间。其中,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1%,连续6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四、市场销售较快恢复,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3323亿元,下降1.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9119亿元,下降4.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862亿元,下降3.2%。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39527亿元,下降16.6%;商品零售352453亿元,下降2.3%。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四季度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6.0%、21.2%、17.3%,分别比三季度加快16.0、7.1、5.0个百分点。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比三季度加快3.7个百分点。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环比增长1.24%。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590亿元,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9%,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五、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8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9%,制造业投资下降2.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76086万平方米,增长2.6%;商品房销售额173613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全部转正,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9.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民间投资289264亿元,增长1.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6%,快于全部投资7.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5%和9.1%。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8.4%、22.4%;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0.2%、15.2%。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1.9%,快于全部投资9.0个百分点,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9.9%和12.3%。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增长2.32%。六、对外贸易实现正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出口179326亿元,增长4.0%;进口142231亿元,下降0.7%。进出口相抵,顺差为37096亿元。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占出口总额的59.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1.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2005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18587亿元,增长10.9%;进口13419亿元,下降0.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168亿元。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低于上年2.9%的涨幅,也低于3.5%左右的全年预期目标。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3.0%。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8.3%,衣着下降0.2%,居住下降0.4%,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3.5%,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3%,医疗保健上涨1.8%,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4.3%。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2%,鲜菜价格上涨7.1%,猪肉价格上涨49.7%。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8%。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环比上涨0.7%。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8%,12月份同比下降0.4%,环比上涨1.1%。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3%,12月份同比持平,环比上涨1.5%。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回落至上年水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明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7%,与上年同期持平。2020年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12月份,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202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4%,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年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下降1.8%。其中,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下降0.4%;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下降2.7%。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072元,比上年增长2.8%。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继续缩小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比上年缩小0.0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754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8%。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869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6443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6249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1172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0294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义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007元,名义下降3.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名义增长2.9%。总的来看,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就业保民生成效显著,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同时应看到,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下一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来源:国家统计局)
1月14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强调,各级党委农办、农业农村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部署要求,坚持分区分级、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协助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抓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给。《通知》指出,近期,河北、黑龙江等地农村地区或城乡结合部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农村地区医疗条件差,防疫能力和意识不足,现又正值春节临近,农村地区人员流动性加大,聚集性活动增多,疫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的短板凸显。《通知》强调,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组织开展联防联控,切实落实疫情防控责任和措施。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自觉主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增强农民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发热后第一时间报告、就诊意识;加大文明行为提示力度,教育引导农民勤洗手、少串门、不集聚,提倡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席不办,广泛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要有序引导农民工返乡回乡,减少人员跨区流动,鼓励用人单位根据生产需要和农民工意愿,积极引导农民工留在务工地就地过节;属地基层党组织要做好安抚和疏导工作,解除就地过节农民工后顾之忧;对确有返乡过节需求的农民工,鼓励开展节前节后的“点对点”“一站式”接送;引导支持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要加强农村地区防疫物资储备,畅通农村物流配送渠道,保障农村生活必需品和疫情防控需要。《通知》要求,要切实抓好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农产品供应,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把粮油、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农产品纳入疫情防控期间生活必需品保障范围,积极组织疫情低风险地区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加大对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农产品供应。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产品加工收储,有序组织市场投放,确保农产品产销顺畅,防止出现卖难和断供。加强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和分析预警,科学合理安排重要农产品生产,强化农作物田间管理,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户开展生产托管服务。保障农业生产资料物流畅通,严禁未经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擅自设卡拦截、随意断路封路阻断交通的行为,不得随意以防疫为借口拦截农资运输车辆。
1月13日,按照网上售票提前30天的规定,旅客可开始购买除夕当日的火车票。但临近春节,国内疫情出现多点散发现象,“春节能否回家过年”、“异地回乡是否需要做核酸检测”、“中高风险地区回乡是否需要集中隔离”成为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健康时报记者致电全国各地疫情防控指挥中心,为大家一一进行了摸排和梳理。北京中高风险地区前往北京,需要集中隔离14天并且进行核酸检测,低风险地区人员需在京心相助app上面进行个人信息登记,与所在社区和单位提前联系。天津根据天津市疫情防控要求,低风险地区持天津市绿色健康码,体温正常并且向当地社区报备,中风险也需提供健康码绿码和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联系当地社区进行报备,居家隔离14天。河北石家庄1月12日,河北省疫情防控发布会上要求,在环石家庄、邢台及藁城、南宫进出路口全部设立疫情管控站点,对车辆、人员实行双向劝返;其他乡村道路实行物理隔离,24小时巡查守护,确保车辆、人员不出村、不出县、不出市。在石家庄、邢台启动公安交警路面巡查机制,及时发现处置违规出行车辆、人员。山西太原山西太原疫情防控规定,如果从河北低风险地区返回,需携带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和14天自我监测,从其他地区低风险提供绿色健康码和行程码,还需向各城区报备。中风险地区返回需要14天居家隔离和2次核酸检测,从高风险区返回,实行14天集中隔离和2次核酸检测。内蒙古呼和浩特低风险地区人员到内蒙古呼和浩特,只需持健康码绿码即可通行,中风险地区要求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和健康码绿码,高风险地区直接进行隔离,但要保证12月15日之后,未前往邢台市和石家庄市。辽宁沈阳沈阳针对高风险地区来访人员,严格实施14天集中隔离观察,期间每三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集中隔离解除后实施7天社区健康监测,对于北京市除重点区域外的地区,需要携带7日内的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吉林长春从低风险地区前往长春,需要向社区报备,听从社区工作人员安排。中风险地区需要居家隔离14天,并进行3次核酸检测。高风险地区人员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首先集中隔离14天,之后居家隔离7天,不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集中隔离21天,均需进行4次核酸检测。黑龙江哈尔滨低风险地区人员到哈尔滨人员需持健康码绿码,以及向社区报备。中高风险地区人员需集中隔离14天,然后再实行7天居家隔离,期间会进行3次核酸检测。上海来自或者途经国内疫情高风险地区的返沪人员,要求14天集中隔离观察,进行两次核酸检测。中风险地区的返沪人员,需严格进行14天的社区健康管理,进行两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同时需要向所在地的社区进行报备。低风险地区人员返沪只需持有健康码绿码就可通行。江苏南京中风险地区人员到南京需要进行集中隔离,如果是北京朝阳区、顺义区中非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持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可通行。其他低风险地区人员持健康码绿码,体温正常即可畅行。浙江杭州低风险地区人员到杭州,持有杭州健康码绿码即可正常通行,中风险地区需持有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高风险地区则需跟当地社区报备,还要进行7天动态监察。安徽合肥高风险地区回合肥需要集中隔离14天、且2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中风险地区需要在社区集中管理隔离、2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低风险地区回合肥,若是当地有本土确诊病例的,需要持3日内核酸阴性证明,若是无本土确诊病例的,只需要出示健康码绿码。福建福州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倡议不返乡,若返乡需要定点集中隔离14日;低风险地区人员来福州只需要提供健康码绿码。江西南昌中、高风险地区人员,需要手机关注南昌发布,注册后凭健康码出行;同时需要提供7天内核酸阴性证明,并提前向社区报备。低风险地区人员只需要健康码绿码、手机报备即可通行。山东济南对于中、高风险地区来济南人员,实行“2+1+7”政策,即2次核酸检测 、间隔24小时;1次血清抗体检测;7天居家健康监测。对于中高风险地区以外的疫情重点地区,进行1次核酸检测。离开重点地区7日以上且持有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的人员,视同本地检测,可不再进行检测;低风险地区人员,持山东健康码绿码即可通行。河南郑州中高风险地区入郑人员,个人健康码标记为红码、一律实行“集中隔离14天+2次核酸检测+1次血清检测”措施,费用自理。隔离期满且检测结果无异常的,出具解除隔离单,个人健康码调整为绿码,方可正常有序流动。检测结果异常的,按相关规定落实管控措施。低风险地区人员需出示健康码绿码,无需隔离,无需核酸检测。湖北武汉中高风险地区返汉人员需要集中隔离14天,并进行2次核酸和1次抗体检测。低风险地区返汉过春节的人员,全部要持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体温正常且持健康码绿码和通信行程卡,可以通行。湖南长沙高风险地区人员,要集中隔离14天,并进行2次核酸检测;中风险地区并持有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无异常情况人员,可正常出行;低风险地区,持健康码绿码即可通行。广东广州高风险地区集中隔离观察14天,隔离期间,第1、第14天做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中风险地区视具体情况实行居家隔离,抵达当日进行核酸检测;低风险地区持粤康码或穗康码绿码通行,主动向单位或社区报备。广西南宁高风险地区人员须实行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中风险地区人员须实行14天居家医学观察;低风险地区人员,14天内没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持两地健康码绿码,体温检测正常的即可通行,无需隔离。海南海口高风险地区人员需要14天医学观察,费用自理。中风险地区人员,需凭7天内有效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通行,无核酸检测证明的,需要集中隔离进行核酸检测。低风险区人员需要体温检测、查验健康码和查询个人活动轨迹,不需隔离。重庆来自中高风险地区,需提供7天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健康码绿码和体温正常者,若未持有以上资料,则需要在当地接受测核酸或者14天隔离。低风险地区的人员只需健康码绿码即可正常通行。四川成都中高风险地区人员到成都,需进行14天集中隔离和进行2次核酸检测,来自北京朝阳、顺义区等存在疫情的低风险地区,需要提供7天核酸检测阴性报告,若其他低风险地区人员只需持有健康码绿码和向社区报备。贵州贵阳来自中高风险地区,需14天集中隔离和14天居家隔离,并进行4次核酸检测,来自低风险地区持有绿色健康码和体温正常即可。若所在城市有确诊病例,需进行一次1次核酸检测,未出结果不得擅自走动。云南昆明
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监察专员王斌13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和城市地区相比,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薄弱,防控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随着春节的到来,大量人员陆续返乡过年,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会进一步加大,给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带来很大的挑战。王斌介绍,这段时间,卫健委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农村地区科学精准的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相关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要求各地要建立县乡村三级指挥体系,压实疫情防控的责任。继续加大对农村公众的宣传,加强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宣传,继续倡导村民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的卫生习惯。同时,也提倡在节庆期间,尽量少摆席,避免人群聚集。做好重点人群的摸排,尤其是从重点地区返乡人员以及从事冷链行业的重点人员;做好信息登记和返乡14天内的健康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我们希望他们回去以后少串门、少聚集。提高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对新冠疫情的发现报告意识。加强对发热、干咳、咽痛这些呼吸道症状病例的监测;强调首诊负责。农村地区组建由市和县两级人员组成的流调队,同时提前确定集中隔离场所、定点医院、机动支援队伍、配备运输车辆,备足疫情防控物资。一旦发生疫情,要科学划定风险区域,快速精准的风控涉疫地点,同时规范设置一些检疫区,落实出入人员的测温登记扫码消毒措施,依法依规采取措施进行交通管制。
目前发生在河北的疫情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临近农历新年,各地将面临学生放假、农民工返乡等问题。为此,河北疾控专家提醒广大农村地区干部群众,千万不能放松警惕,要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对尚未出现疫情的农村地区,专家建议:提高防范意识,乡镇和村要出台应急预案,以村为单位,做好口罩、体温计、消毒液等基础性防疫物资储备,做好应急准备。对外来人员严格执行“健康码”查验、信息登记等措施。全面排查中高风险地区返乡或有旅居史的人员。加强乡村医生培训教育,提高传染病防控意识和疾病诊断能力,引导村民患病后及时规范就医。充分发挥村卫生室、诊所、药店的“探头”作用,加大对发热、干咳、咽痛等呼吸道症状患者的监测力度,同时建立与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快速转诊通道,确保发现病例后能够及时将发热病人转运至发热门诊进行筛查治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村居环境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净化居家、工作场所和公共空间,消除环境卫生死角,分类投放垃圾并及时清运,使用卫生厕所,对农村地区的垃圾收集点、公厕、健身器材等公共场所和设施定期清洁和消毒,创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减少病毒传播风险。严格控制村内聚集性活动。少串门、不扎堆,婚丧嫁娶能简则简,尽量少摆酒席,确需举办的聚集性活动应严格遵守当地防控规定。举行婚礼、寿宴、丧葬等活动确需集体用餐时应注意食品卫生,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提倡实行分餐制,并加强餐饮具的清洗消毒。减少集市等人群聚集活动,农村集市等应在严格落实佩戴口罩、社交距离、清洁消毒等防控措施下举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农村大喇叭、标语条幅等各种形式开展卫生防疫科普知识宣传,引导村民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咳嗽喷嚏捂口鼻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引导村民做到不乱丢生活垃圾、不乱倒生活污水、不随地吐痰、不乱堆柴草和农具。在疫情防控期间不乱丢用过的口罩,及时清理户内外垃圾,保持生产生活环境卫生。